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
曾获首届中外美术文献奖;
现为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理论研究员与馆聘院聘画家、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中外美术研究院理事、中国抽象艺术联盟会员
曾在《美术观察》、《中国美术报》、《油画艺术》、《中国油画》等期刊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中国油画学会、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等平台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代表性论著:《一切历史都是观念史——作为一般文化史的艺术史学史》、《平行发展——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艺术演变》、《风格学与图像学的争论——维也纳美术史学派的理论分野》、《西方艺术“现代性”的两条路径——现代主义与前卫艺术》、《现代主义本质——格林伯格式艺术叙事》、《西方艺术史叙事中的“再现”转向——模仿、再现主义、仿像》、《现代主义及其之后——从美学形式走向社会学叙事》、《由民族化转向现代性的探寻——吴冠中的艺术思想遗产及启示》、《错觉的再现与虚假的图像——超写实主义油画何以征服真实?》、《目光的变迁——从上帝之眼到机械之眼》、《艺术之后的艺术——艺术终结论的产生与艺术史叙事的转向》、《范式转换时代的雕塑变迁——物性、剧场、场域》、《复数性艺术的视觉可能——以丁云鹏的书画为线索探究徽州版画的历史与价值》、《一切皆在哪里——图&文功能性的偏离》等。
近年来,独立策划学院里的“国王”、西域印迹、“墙”外、“草稿”≠草稿、隐喻与知觉、“马其顿的呼声”等展览。
参加晚明绘画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与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第八届“中原美术”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异质共生——国际当代艺术论坛等学术会议十余次。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心灵,充满敬畏: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意象星丛——非同一性世界观
文 / 井中月
2020年,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弥漫全球期间,我开始重新思考一些终极问题。受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哲学家阿多诺所提出的“非同一性”认识的星丛理论的启发,“时间无尽永前、空间无界永在、质量无限永有”的“宇宙”成为我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我不断在自由与理性、幽暗和虚空、创生与终寂、起源与归宿等命题上展开思考。
宗白华先生曾讲:“人格之美又以宇宙观哲学观为基础。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宇宙意识决定了什么样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同时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艺术才是理想的艺术”。以论者所见,人类文明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宇宙观。从“盖天说”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直至相对论所缔造的“现代宇宙观”,人类文明经历了巫术、神学、哲学、科学等阶段,人类的认知突破和思想发展与世界观转向和宇宙观更新有着紧密关联。由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人类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存在天然的互动关系,基于他们对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立场、贡献和表达的研究。为世人展现出艺术与其他文化“同频共振”的复杂图景,共筑人类文明伟大的历史进程,见证人类思想激烈的时代变革。
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的经典美学名作,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堪称一座恢宏的“美学迷宫”,呈现了“非同一性”的世界观念,建构出“去总体性”的星丛模型。阿多诺在《最低限度的道德》中提出“全体是不真的”,进而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坚信的“真理是全体”的理念进行反叛,取而代之的是主张相对性的多元主义观念。强调差异性、关联性、非同一性的分布式网络系统是其显著特征。由此对“黑格尔式”的合经验逻辑、线性进化,并受“历史决定论”所支配的历史观进行超越,进而达到去除中心化、批判一元论、解构整体秩序的目的。
阿多诺的美学思想避开了对美学本身命题的探讨,转而关注社会机制的文化批判和现代艺术的美学批评。这使得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具有未来的预见性和现实的有效性。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著称于世的美国历史学家马丁•杰在《法兰克福学派史》中将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比喻为“漂流瓶”,以此暗示阿多诺美学思想的未来意义。
在笔者看来,艺术创作不是一种匠人式的生产劳作,而是一种哲人化的思想创造。相对于框定在既定观念规范下的理论,艺术史艺术更需要一种能够产生思维更新和观念转向的启示。只有当创作主体有意拒绝将自己纳入“真理的总体”之中,才有可能打开一条解构整体的裂缝。
2020年12月12日
撰写于北京寓所
目前还未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