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4-14
谷雨艺术节线上分享会 | 刘娃讲座精彩瞬间+ 查看更多
谷雨艺术节线上分享会 | 刘娃讲座精彩瞬间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0-05-20 15:02
分享到:
讲座精彩瞬间大放送!


分享嘉宾:刘娃
主题:创作之于我
时间:2020年5月16日21:00-22:00

分享环节
很荣幸邀请刘娃老师为我们进行讲座分享!一起看看分享的主要内容吧!
1、《浮光掠影》的创作故事
2、对创作作品的思考、探索
3、分享影视作品《Moon milk》和《Racing Thoughts》
4、“创作之于我”的意义

《Moon milk》电影局部图
(更多详细精彩可到blibli哔哩哔哩APP搜索舒心堂生空间观看讲座回放!)

精选问答

提问者
请问怎么看待科技结合艺术的作品的完整性?
刘娃
现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作品可见度还蛮高的,比如有很多艺术体验型的装置、体验型的影像互动等等,对于完整性每位艺术家都会有不同的创作理念,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对于人文的创新、文化的创新与科技是同步进行的,很多人文的创新都会依赖于科技的创新,所以未来艺术里面运用科技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常态化,当然科技是要服从于艺术所要表达的理念的,如果把它定义为艺术的话,不仅仅是要让观众有新奇、酷炫的体验,还需要更丰富的内涵。

刘娃
科技在这个理念上是需要服从于艺术,但同时科技也有它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也能给艺术带来一些厚度,相当于绘画堆积的机理也是能给绘画带来一些神韵的,所以可能技术与科技也是另外一种工具,另外一种技术。


提问者
您的专业是人类学与艺术专业,请您能不能介绍下这个学科,国内好像没有这种综合性的学科?
刘娃
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但不算历史很悠久的学科,是十九、二十世纪才开始的一个学科,它的前身是人类学家去到一个陌生的地区,如部落这样的地方去研究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社交方式。在那个时候也许会有更多的殖民主义色彩,就比如说欧洲的白人的去到非洲的部落去研究他们,去看他们的文化是不是线性地向着欧洲的高级文明去发展。

刘娃
一开始是政治不正确的发展轨迹,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学科,到现在人类学反而是反殖民主义色彩的学科,会把各种文明等同的对待,认为他们是不一样的,而不是认为是落后的。现在的各种学科是有交叉的,人类学也和历史、社会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很难区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也许是说法不一样。
提问者
被老师的艺术想法深深吸引了,想知道刘老师平时的创作中,灵感会来自哪些地方?有什么捕捉与记录灵感的方式呢?
刘娃
每次创作的时候我觉得“灵感”这个词是个错误的词,因为很少有灵光乍现的时候,主要都是小小的灵感积累起来才有一个想法形成。然后接触生活中别人的话语,或者某些文章就会有新的想法产生,会觉得之前的想法比较幼稚,就推翻之前的想法重新再来,如此反复,直到不能推翻的时候,觉得想法较为成熟的时候才会开始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很多新鲜感很磨没了,但是会觉得这个想法是一开始就有,可一些没发现的事情能够被创作出来,就会觉得这是对的作品。
刘娃
至于每天是如何积累灵感的,我个人是会看些不一样的东西,如电影、展览等,甚至是某些毫无关联的书籍,有时候也许会出现新的灵感。创作是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打磨才能真正摸索到内核的。
提问者
现在越来越多作品媒介是新科技。像是lan Cheng、 Jordan Wolfson都是年轻艺术家。你会怎样看艺术的未来呢?以后新一代的艺术家的作品会是多为怎样的形式展现吗?
刘娃
现阶段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一个趋同的文化背景去创造一些新鲜视角的作品。我很喜欢这两位艺术家,非常的年轻,创作方式非常新颖。个人感觉以后这样创作的作品会越来越多,但对于年轻人的一个挑战是当技术越来越普遍时,大家能轻易获取信息,包括软件的壁垒变得相对较低,很多软件通过自学就能编程或制作动画等,这就可能导致很多人创作的作品会很相似,因为大家获取信息的能力基本是一样的,大家感兴趣的点以及成长的背景,包括全世界的年轻人,我觉得它都再不会有我们更年老的一辈那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的人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创作形式,而到了年轻一代,比如说中国年轻人和美国年轻人他们创作方式会有多大的不同,我觉得远不如30年前的人所创作的有那么不一样。
刘娃
至于展览的形式的话,现在的很多美术馆、少年展都在做有关科技的主题,陈列式的作品,所以会慢慢的越来越常见,同时美术馆展览作品的机制、人员、系统、影像、交互装置等也会更为的专业。

赵蔚瑛
作为策展人,我也想给一个自己的展望。现在00后艺术家也在慢慢的诞生,大家使用的媒介已经开始有二次元、AR、VR等等一系列的,与我们原来理解的博物馆、画廊的展览空间形式相比是有变化的,这里面的语言、社交工具、社交方式都有了自己时代的特点,我们需要给予这种形式的肯定。但就内容和个人经历来说,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独特性,作为策展人我还是相信每个艺术家只要忠于自己的内心想法,还是会创作出一个自我提升的作品,即使看起来是相似的。

尾声
艺术创作是一个如此复杂又奇妙的过程,灵感对于艺术家是厚积薄发的艺术体验,相信大家深感刘娃老师的创作历程的不易,也明白生活处处有艺术,是艺术给予了我们自由。非常感谢刘娃老师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炫酷的讲座!

精彩预告:下期我们将邀请UEO事务所创始人樊瑶祎为大家进行“如果轮子是方的”主题讲座,敬请期待!讲座活动尾声,抓住最后机会参与哦!

扫码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舒心堂生空间
微信:shuxintangshenzhen
堂主兼总策划:陈乐燊
展厅总策划:赵蔚瑛
策划助理:吴雄洁
活动策划:胡安欣
文案编辑:鱼仔、海棠
实习助理:丁丹婷、林沛佳
阅读更多文章